by 傅佩榮
天之蒼蒼,其正色邪?其遠而無所至極邪?其視下也,亦若是則已矣。-- 莊子・逍遙游
-
“哲學” 的定義
Philosophy 是由兩個詞合成的,即 愛 和 智,愛好智慧。-
“愛好” 在希臘文中有 三個詞:
Philia 表示 友愛、關心、欣賞,這是溫和、理性、穩定的;
Eros 表示 情愛,是感性、浪漫、出於本能的情色之愛;
Agape 通常用於宗教(超凡、靈修)中,代表 慈悲、博愛,即是 普遍的愛護每一個人,不區分,沒有差別。
愛智 不等於 擁有智慧;要以開放的心態,保持好奇與驚訝(Wonder);無知而欲有知。 -
“智慧” 即 Sophia,智慧 不是 常識(信息),也不是 知識(某個專業,某個學科)。不受感官(來自形體)及知識(出於心智)所限。
智慧的特色:完整 與 根本。
智慧 是由 整體 及 根本 的角度,領悟宇宙與人生的真相。 -
根本的問題有三個,痛苦、罪惡、死亡。
痛苦:歌德表述過這樣的觀點,一個人早上起來還活著,但他卻不知道爲什麽還活著。
罪惡:live - evil.
死亡:
吾所以有大患者,為吾有身,及吾無身,吾有何患?-- 老子・第十三章
-
-
哲學思考的特色:涵蓋經驗(過去)、理性(現在)、理想(未來)
-
澄清概念:辨明所使用的 概念,找到可靠的 出發點
-
設定判準:對每一判斷,皆能把握其標準是如何設定
意義:理解之可能性。 -
建構系統:以 完整架構 統合一切思想内容,形成主張;進而設定究竟真實
設定了一個回答了基本人生問題的系統,且其中沒有自相矛盾。
設定就近真實:處理 自然界(實然,To be) 與 人(應然,Ought to be)的關係,且統一 自然界 與 人,追溯它們的共同來源。有了來源,自然就有了去處。例如,老子認爲 道生萬物,而萬物最終也歸於道。
-
-
對哲學的基本描述
-
培養智慧:超越感官與意識,善用資訊與知識,趨近智慧
人的感覺和認知都不可靠,凡事多問爲什麽。
Science 源自拉丁文 Scientia,意思是 知識;
Scientia 又源自動詞 Scire,意思是 認識、知道。
所以,科學實際上只是一些明確的知識而已,沒有什麽神聖的光環,也沒有什麽神秘的面紗。
實際上,中世紀時,把哲學叫做 scientiae,意思爲 知識的知識。
黑格爾說,萬物之中,只有人類不是無辜的。
培養智慧不容易的,禪宗就認爲,需要 戒、定、慧。培養智慧是一輩子的事情,覺悟隨緣。 -
發現真理:真理是指究竟真實,不能發明,只可發現,揭開遮蔽
希臘文中,Aletheia 意思是 真理,也就是 揭開來、發現。代表了,人活在世界上,就被各種偏差的想法、成見、先入爲主的觀念所蓋住了。
培根説,打破四種假象。
Thales 說,宇宙的起源是 水。他是大哲學家,這是因爲在他之前是 神話時代,宇宙的一切都是神造的,而他是第一個用人類能掌握到的某一種物質來解釋宇宙的存在。他的觀點很簡單,就是從水的三種狀態(固、液、氣)來闡述。同時,他也知道這樣的觀點有缺陷,所以他加上了,水是一種宇宙的生命、力量,就像是神一樣。
唯心論與非唯心論有一個主要的區別,唯心論是發明、非唯心論是發現。
柏拉圖首先明確肯定 感官不可靠,但又必須通過感官去掌握萬物。只有透過理性去感覺萬物才能把握萬物本來的樣子,即理型。 -
印證價值:在 行動抉擇 中,增益人生價值
人活著,很容易,活著而能夠瞭解,卻不容易。
哲學要保持一個開放的心態。西方有句話,Philosophy begins with wonder.
子曰:“吾嘗終日不食,終夜不寢,以思,無益,不如學也。”-- 論語・衛靈公
-
-
哲學素養在於何處
學而不思則罔,思而不學則殆。-- 論語・爲政
-
培養思考習慣:學思並重,先驗思維
先驗,先於經驗,并作爲經驗之基礎。
天下所有的學問都是後於經驗的。
哲學家要談人性,要解釋人性,這需要洞見(inside)。
康德的哲學又叫先驗哲學。先驗思維,就是哲學思考的基礎。就像儒家要先談人性。
在不疑處有疑,爲什麽沒有疑?從哪裏開始沒有疑? -
掌握整體觀點:一以貫之,究竟真實(作爲萬物之來源與歸宿)
就如,無神論者,不能談論人生有沒有意義的問題,因爲無神,也就是說人也沒有精神的層次。吳志輝說,自己是無神論者,人生觀只有一團漆黑。
吾道一以貫之。-- 論語・衛靈公
曾子曰:“士不可以不弘毅,任重而道遠。仁以爲己任,不亦重乎?死而後已,不亦遠乎?”-- 論語・泰伯
- 確立價值取向:方向定位,人生意義(意義是理解之可能性)
要思考爲什麽會有這樣的價值觀。 - 力求知行合一:真誠實踐,止於至善(精益求精,永無止境)
-
-
結論:哲學是以 理性 探討 宇宙與人生的根本真相,從而指引現實生活,評估文化生態的一門學問。